短跑运动员体能表现的环境条件因素结构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9-08-17 11:55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系统理论认为,一个系统之外的一切事物或系统的总和,称为该系统的环境。《辞海》中将环境按其要素属性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又称地理环境)是指环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是人类生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根据田麦久博士对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的研究表明。

影响运动员竞技状态和比赛条件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训练安排、生物节律、地理气候地点、设备器材、场地和社会因素的观众。同样,对短跑运动员体能影响因素主要分为“自然”与“社会”两大方面,为此,以短跑运动员为主体,将运动员自身体能以外的又对其施加影响的一些自然和社会的事物都认为环境因素。

根据环境的分类,将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气候、时差、温差、海拔;社会环境主要是运动员的生活、训练和竞赛环境等,一般包括包括:饮食、住宿、交通、语言、社会习俗、训练条件、赛场人员环境(裁判、观众)、赛场条件(器材、设备、场地)等。

短跑运动员体能与外界环境的结合所表现出来的专项体能体系(图4-37)。根据现代短跑竞技可能遇到的自然地理(气候)和特殊比赛场的社会环境条件,短跑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中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训练:国外旅行的时差与强光下的抗眩晕能力;高原地区比赛的抗缺氧和抗高原反应能力;高纬度地区的抗严寒能力;热带地区比赛的抗高湿、高温的能力,以及比赛地的饮食、住宿交通、观众的抗干扰能力等。在短跑运动员内在体能相当或者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提高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与外部环境的结合能力,是以劣势内在体能战胜优势内在体能对手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这种结合能力要求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如何在特殊环境中发挥运动员的生物学能力和其内在的主观

能动性。竞赛环境往往从两个方面给运动员造成影响:一是积极的促进;二是消极的干扰。如何不受或少受干扰的影响,已逐渐成为保证运动员在现代短跑运动竞争中获胜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国内外运动实践表明,运动员不具备较高的抗干扰能力,很可能导致比赛的失利。环境行为学研究表明,环境的复杂程度与环境中包含要素的数量、特色与变化有关,环境变化愈大,不肯定程度就愈高,负载就愈大。

而人在环境要素中具有不肯定性,因此越是人多,环境负载就越高,而且不认识的人越多,负载就越高。特别是运动员在新的比赛环境中,首先要面临新环境所带来的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变化,如时差、旅途因素;其次还要面对新的住宿环境、训练与比赛环境等。这些新的环境因素越新奇,越复杂,变化越大,运动员对其产生的应激反应就越强烈,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与体能状态的影响就越大。李益群(1990)曾对我国参加第二十三、二十四届奥运会的田径、游泳和举重等项目的比赛选手的教练员进行了调查,发现体能主导类项群优秀选手对场地、气候的不适应是仅次于经验不足、应变力差、心理失常而导致临场发挥失利的第二位原因。依据马宏宇博士的研究表明,影响田径项目的主要劣性环境因素是时差、旅途、降水、风、语言和饮食。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